電極外置,不損傷大腦
新型腦機接口技術的突破
近期,Max Hodak,Neuralink的前總裁,宣布了一項新型腦機接口技術,稱為“生物混合探針技術”。這種技術通過植入神經元,旨在獲取更豐富的神經活動信息,同時避免傳統電極方案帶來的大腦損傷。研究團隊在小鼠實驗中展示了該技術的可行性,為未來的直接神經接口和全潛式虛擬現實(FDVR)打下基礎。
生物混合探針技術的核心
該技術的關鍵在于利用體外培養的神經元,通過電子設備與大腦連接。研究顯示,這種生物混合架構能夠在不損害大腦的情況下,利用神經元的自然能力進行信息傳遞。植入的神經元與電子元件相結合,允許通過microLED神經元并記錄其活動,從而實現信息的讀取與寫入。
小鼠實驗結果與功能整合
研究團隊的實驗數據顯示,約52%的植入微孔中存活的神經元能夠與宿主大腦緊密耦合,并表現出自發的鈣活動。在光遺傳任務中,部分小鼠成功地通過光作出反應,表明移植神經元能夠有效傳遞信息。
面臨的挑戰與未來展望
盡管技術前景廣闊,但仍存在排異反應、環境適應性等挑戰。為了避免免疫系統的排斥,研究者考慮利用患者自身細胞培養神經元,然而這一過程成本高昂,難以實現大規模生產。此外,脆弱的神經元需要在復雜的生理環境中生存,這也對其應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總結
Max Hodak及其團隊正在探索的生物混合腦機接口技術,雖然仍處于初步階段,但其潛在應用可能改變人類與機器之間的交互方式。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,未來可能實現更高效、更安全的神經接口,開啟腦機接口領域的新篇章。
聯系作者
文章來源:量子位
作者微信:
作者簡介:追蹤人工智能新趨勢,關注科技行業新突破
? 版權聲明
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,未經允許請勿轉載。
相關文章
暫無評論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