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原標題:神經網絡理論研究的物理學思想
文章來源:人工智能學家
內容字數:17627字
物理學視角下的神經網絡與人工智能
本文探討了物理學思想對神經網絡研究和人工智能發展的深遠影響。文章指出,盡管當前人工智能似乎由經驗科學驅動,但物理學的貢獻不可忽視,從20世紀80年代霍菲爾德的聯想記憶網絡開始,物理學思想就一直深刻影響著神經網絡和神經動力學的研究。作者認為,理解神經網絡的本質需要結合物理學和數學的視角。
1. 伊辛模型與神經網絡的迭代本質
文章以統計物理學的標準模型——伊辛模型為例,解釋了神經網絡的迭代本質。伊辛模型的態方程是一個迭代方程,其物理圖像可以擴展到神經科學和機器學習等領域。作者將神經網絡的基本屬性總結為DNA(數據、網絡、算法),并類比伊辛模型,解釋了神經網絡參數的更新過程,即梯度下降算法,類似于過阻尼的朗之萬動力學,是一個在勢能函數下的隨機游走過程。這表明神經網絡的本質是一個從簡單函數反復迭代出來的復雜函數,其參數不斷更新,構成一個能自我更新的“聰明”物理模型。
2. 感知機學習的幾何景觀
文章介紹了感知機模型,將其視為人工智能領域的伊辛模型。作者通過玻爾茲曼統計系綜和熵的概念,探討了感知機學習問題的解空間幾何結構。研究表明,感知機學習空間存在大量“孤島”形態,解釋了以往算法求解的困難性。進一步的研究揭示了學習空間中存在稀有的稠密解團簇,高效的經驗算是被這些團簇所吸引。這些研究表明,物理學思想可以提供對感知機學習問題的深刻理解,并得到了數學上的嚴格證明。
3. 無監督學習與對稱性破缺
文章探討了無監督學習,即機器從原始數據中自發地發現隱藏規律。作者通過受限玻爾茲曼機模型,研究了學生網絡從數據中學習老師網絡連接權重的過程。研究發現,學習過程是一個對稱性破缺的過程,數據可以自發驅動層級式的連續相變,直至數據中的客觀規律被機器捕獲。這揭示了先驗知識對學習過程的重要作用,以及“先求同,后存異”的學習機制。
4. 非平衡穩態動力學的偽勢表示法
文章指出,神經網絡訓練過程中的動力學通常不存在梯度力。作者提出了一種基于非平衡穩態的偽勢表示法,用于研究非梯度神經動力學。通過該方法,可以研究高維神經動力學的相變和混沌行為,并與大腦的腦電動力學研究結果聯系起來,暗示了混沌邊緣的優越性。
5. 大語言模型示例泛化的奧妙
文章探討了大語言模型的示例泛化能力。通過一個線性回歸模型,作者發現預訓練的機器參數服從一個兩體相互作用的實自旋模型,其基態是示例泛化能力的根源。這揭示了任務向量的多樣性對預訓練效果的重要性。
6. 總結與展望
文章總結了物理學思想對神經網絡研究的貢獻,指出數學和物理學是理解神經網絡和智能本質不可或缺的手段。作者希望啟發青年學生欣賞數學的魅力,習得物理的洞察力,為揭開大腦智能的神秘面紗貢獻智慧。
聯系作者
文章來源:人工智能學家
作者微信:
作者簡介:致力成為權威的人工智能科技媒體和前沿科技研究機構

粵公網安備 44011502001135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