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標題:2024諾貝爾化學獎得主:「模型幻覺」給我無限創造力
文章來源:新智元
內容字數:8205字
AI“幻覺”:科學發現的意外加速器
近年來,人工智能(AI)的“幻覺”問題備受關注,常被視為模型的缺陷。然而,一項新的研究視角認為,AI的“幻覺”并非全是壞事,反而在科學領域展現出巨大的應用價值,甚至加速了科學發現的進程。
AI“幻覺”:科學創造力的催化劑
許多科學家認為,AI的“幻覺”——模型基于輸入信息進行重新加工,產生可能偏離現實的結果——實際上是一種加速科學探索的工具。它能夠幫助科學家快速測試“夢幻式”的新概念,從而追蹤癌癥、設計藥物、發明醫療設備,甚至揭示氣象現象。這被視為科學方法的加速版,將以往需要數年才能完成的任務縮短至幾天、幾小時甚至幾分鐘。
諾貝爾獎的佐證:蛋白質設計的突破
202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David Baker博士的蛋白質研究便是AI“幻覺”應用的成功案例。他利用AI設計了數千萬種自然界不存在的全新蛋白質,其中許多用于醫療用途,例如癌癥治療和抗病毒感染。Baker博士將AI的“突發想象”描述為“從零開始設計蛋白質”的關鍵,并認為這項技術極大地加速了研究周期,開辟了全新的研究領域。
從“幻覺”到現實:驗證與應用
Baker博士的研究團隊將隨機氨基酸序列輸入訓練好的模型,模型生成的虛擬蛋白質結構與天然結構相似,但并不完全相同。隨后,他們將這些虛擬分子轉化為現實,成功生產了129種從未在科學或自然界中發現的新蛋白質。這一突破被視為AI加速從零蛋白質設計的首次實證。 后續的研究中,他們又采用了擴散模型,進一步提高了設計的效率和成功率。
“幻覺”的爭議與澄清
盡管AI“幻覺”在科學發現中展現出巨大潛力,但“幻覺”一詞本身也存在爭議。一些科學家認為該術語具有誤導性,因為它與導致的幻覺聯想,并可能與錯誤信息混淆。他們更傾向于使用“概率分布”等更準確的術語。 然而,科學家們也強調,AI在科學領域的“想象”與機器人的“幻覺”不同,它基于自然和科學的硬性事實,而非人類語言的歧義或互聯網的偏見。
“幻覺”的應用拓展:更廣泛的科學領域
AI“幻覺”的應用已擴展到多個科學領域。例如,研究人員利用AI設計了新型導管,以減少細菌污染;氣象學家利用AI創建數千種細微的預測變化,幫助他們發現可能引發極端天氣的因素。這些案例都證明了AI“幻覺”在加速科學發現和技術進步方面的巨大潛力。
未來展望:AI加速科學發展
專家們普遍認為,AI正在加速科學發展,解鎖生命最深層的奧秘,為治愈疾病、改善健康和延長壽命奠定了新的基礎。雖然AI生成的構想需要經過驗證,但其創造性爆發為科學研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,未來將會有更多令人驚嘆的成果出現。
聯系作者
文章來源:新智元
作者微信:
作者簡介:智能+中國主平臺,致力于推動中國從互聯網+邁向智能+新紀元。重點關注人工智能、機器人等前沿領域發展,關注人機融合、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對人類社會與文明進化的影響,領航中國新智能時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