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GC動態歡迎閱讀
內容摘要:
來源:中國學派
摘要:當代西方主流知識論以“被辯護或證成的真信念”為知識的形態。與之相異,知識的真切意義表現為“有可靠根據的并引向真實存在(所知)的判斷”。對知識的考察關乎知識的分類,但這種分類不宜引向知識的泛化。當知識以語言、邏輯的形式呈現,并以論證和辯護為維護與確認的方式時,其形態具有明晰的特點;當非語言的表達成為其主要形式、實際完成某事的行為能力成為知識確證的實質方式時,知識便以默會的形態呈現,知識的現實形態在于兩者的關聯與互動。從更廣的角度看,知識的形成又與形而上的背景相聯系。從“所知”的角度看,需要關注本然的存在與現實世界的區分;就“能知”而言,則應肯定主體的德性,后者構成了能知的本體論規定?!八迸c“能知”在廣義的認識過程中相互關聯,展示了知識與存在的交融。
關鍵詞:知識 所知與能知 明晰之知與默會之知
作者楊國榮,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(上海200241)。
來源:《中國社會科學》2024年第3期P166—P182
責任編輯:蔣凈柳在人與世界的互動中,知識構成了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。無論是走出本然的存在形態,抑或建構現實的世界,都離不開多重形式的認識過程。
原文鏈接:所知與能知:人類知識的多重向度
聯系作者
文章來源:人工智能學家
作者微信:AItists
作者簡介:致力成為權威的人工智能科技媒體和前沿科技研究機構
? 版權聲明
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,未經允許請勿轉載。
相關文章
暫無評論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