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標題:朱松純:大模型為什么不是AGI?
文章來源:人工智能學家
內容字數:16669字
朱松純教授新書《為機器立心》解讀:大模型的局限與通用人工智能的未來
本文根據知識分子雜志刊登的朱松純教授新書《為機器立心》第一章內容,總結了當前大模型技術的局限性,并探討了通用人工智能(AGI)的未來發展方向。
1. 大模型:缸中之腦的隱喻
朱松純教授以哲學思想實驗“缸中之腦”來比喻當前的大模型。大模型通過統計建模學習文本間的語言學關系,預測下一個詞語,卻缺乏與真實世界的實質性聯結(符號落地)。這導致大模型容易陷入無限循環,其“智能”實則源于人類智能的投射,而非內在的理解。 如同“無色的綠思狂暴地沉睡”一樣,大模型生成的文本缺乏內在意義,其意義完全依賴人類的闡釋。
2. 隱藏記憶而非真正理解
文章指出,大模型訓練數據的不透明性以及評估指標的差異,導致人們高估了其真實性能。大模型可能只是在“隱藏記憶”中檢索信息,而非真正掌握核心概念。文中列舉了 GPT-4 在簡單數學計算、事實判斷和創造力測試中的錯誤,說明其缺乏基本的邏輯推理和常識判斷能力,更像是一種新型的“數據庫”。
3. 數據瓶頸與AGI的挑戰
文章認為,大模型的數據價值已趨于飽和,單純增加數據量或模型規模難以帶來質的飛躍。楊立昆等學者也指出,現有的大模型研究缺乏對認知推理模型的構建,單純的數據驅動無法實現人類級別的智能。大模型存在虛假涌現和不可控性等問題,其語言空間也無法覆蓋所有智能任務。 大模型缺乏“行”(行動能力),無法主動探索和積累知識,只能被動地獲取信息。
4. 通往AGI的“1238”路線圖
書中提出的“1238”路線圖,為通用人工智能的研究提供了系統性思路:一個統一框架、兩大系統完備性、三項基本特征、八大關鍵問題。 這暗示著,通往AGI的道路需要更深入地理解智能的本質,構建更完備的認知架構,解決符號落地等關鍵問題。
5. 朱松純團隊的研究成果
文章簡要介紹了朱松純團隊的四大研究成果:通用智能體“通通”、大任務仿真平臺“通界”、評級標準“通智測試”、科研平臺“通境”,這些成果旨在推動AGI研究和產業應用。
總而言之,文章強調了當前大模型的局限性,認為它們并非通用人工智能,并呼吁學術界和產業界共同努力,探索更符合人類智能本質的AGI發展道路,最終實現“為機器立心”。
聯系作者
文章來源:人工智能學家
作者微信:
作者簡介:致力成為權威的人工智能科技媒體和前沿科技研究機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