創新和商業化注定“水火不容”嗎?
原標題:DeepSeek 等浙大系創業者的組織文化密碼是什么?
文章來源:AI前線
內容字數:14126字
浙大系創業者與DeepSeek的成功密碼:創新、商業化與組織文化
本文總結了InfoQ DeepSeek系列直播第三期節目的精彩內容,三位浙大系創業者——整數智能創始人林群書、HyperspaceOS創始人楊超和心芯相棲聯合創始人吳昊潛,圍繞DeepSeek的成功經驗、組織文化以及AI時代人才培養等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。
DeepSeek的成功與組織文化
DeepSeek的成功離不開其獨特的組織文化。創始人梁文峰堅持“創始人模式”(Founder Mode),親自參與代碼建設,深入了解各崗位需求,高效配置資源,解決難題。團隊成員具備完成階段性成果的能力,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“求是創新”的浙大精神在DeepSeek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,這促使團隊專注于重要的事情并將其做好。
浙大文化基因的影響
三位嘉賓都認為,浙江大學的“求是創新”精神對他們的創業產生了深遠影響。這種精神鼓勵他們專注于為世界帶來真正積極的影響,而非僅僅追求名利。他們更注重產品本身和用戶體驗,而非外界評價,這與DeepSeek的低調風格不謀而合。
杭州創業氛圍的優勢
杭州能夠培養出眾多創新創業者,得益于其優越的創業環境。首先,浙商資本雄厚,融資環境良好;其次,出臺了諸多人才政策,吸引了大量優秀人才;最后,浙江大學的休學創業政策靈活,為創業者提供了強大的支持。
創新與商業化的平衡
嘉賓們認為創新和商業化并不矛盾,創新涵蓋產品、技術和商業模式三個方面。技術人員在商業化方面可能存在短板,但這可以通過學習和實踐來彌補。技術背景的人更了解技術的邊界,能夠更準確地判斷哪些技術適合商業化,以及技術需要達到何種程度才能實現商業化。
AI時代的人才需求與培養
AI時代最需要的是持續學習的精神和對學術的鉆研追求。企業更傾向于招聘對AI真正感興趣、具備鉆研和學習能力的人才。對于創業公司而言,“賽馬機制”并非最佳選擇,創始人親自參與和引領方向更為有效。
AI時代的生存之道
嘉賓們建議普通人積極使用AI工具,提升自身效率。對于技術從業者,加入AI創業公司,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和提升,是保持競爭力的關鍵。持續學習新知識、多寫代碼,并善用各種AI工具,才能在AI時代不被淘汰。
總而言之,DeepSeek的成功以及浙大系創業者的經驗,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啟示:優秀的組織文化、對創新的執著追求、對商業化的深刻理解以及持續的學習能力,是應對AI時代挑戰,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。
聯系作者
文章來源:AI前線
作者微信:
作者簡介:面向AI愛好者、開發者和科學家,提供大模型最新資訊、AI技術分享干貨、一線業界實踐案例,助你全面擁抱AIGC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