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標題:陶哲軒自述被拒稿是常事,「大牛名字」不是通行證!
文章來源:新智元
內容字數:5167字
陶哲軒拒稿經歷:大牛也常態
菲爾茲獎得主陶哲軒在社交媒體分享了自己論文被拒的經歷,打破了“大牛名字=論文被接受”的誤解。他坦言每年都會被拒稿一到兩次,并指出科研領域更傾向于宣傳成功,導致大眾對科研的成功率產生錯覺。
1. 拒稿是科研常態,而非個例
陶哲軒的經歷并非個例,他平均每年被拒稿一到兩次。他分享了兩個被拒稿的案例,一個是因為“ε損失不夠低”,另一個是因為“只提高了ε”。這說明即使是頂尖學者,論文被拒也是常態,這與公眾認知存在偏差。
2. 審稿制度的局限性與反思
陶哲軒的拒稿經歷引發了對審稿制度的討論。網友指出,審稿過程存在主觀性,審稿人的意見可能存在沖突,頂級期刊也存在發表文章數量的限制。此外,計算機領域審稿人通常更關注論文的想法和結果呈現,而非代碼的可復現性,這導致一些論文存在重大缺陷卻依然被接受。
3. 代碼不可復現及其他問題
網友們普遍反映代碼不可復現的問題非常嚴重,這不僅浪費時間,也影響研究的可靠性。一些人甚至懷疑審稿制度存在問題,認為它并非為了科學本身,而是為了維護既得利益。但也有人認為,雖然同行評審存在不足,但它仍然能夠排除明顯的科學錯誤,后續研究可以改進和完善。
4. 拒稿并不代表論文價值低
文章列舉了多個知名論文被拒的案例,例如Hinton的Dropout技術、word2vec、YOLO、Transformer-XL以及Mamba架構論文等。這些論文最終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,說明拒稿并不代表論文價值低,科研創新是一個長期過程,其價值往往無法被當下精準預判。
5. 結語:積極面對拒稿,堅持科研探索
文章總結指出,學術評價體系并非十全十美,一時的拒稿并不能成為衡量論文價值的絕對標準。科研創新猶如在迷霧中探索,真正的偉大成果也可能蘊藏在拒稿之中。科研人員應積極面對拒稿,改進研究,堅持探索真理。
聯系作者
文章來源:新智元
作者微信:
作者簡介:智能+中國主平臺,致力于推動中國從互聯網+邁向智能+新紀元。重點關注人工智能、機器人等前沿領域發展,關注人機融合、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對人類社會與文明進化的影響,領航中國新智能時代。